中心动态 > 中心新闻 >

【我与人民海军的故事】打造探海蛟龙的生命铠甲
时间:2022-05-16 来源: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作者:政治工作部 点击量:+1,706

打造探海蛟龙的生命铠甲

研究部潜水与高气压医学研究室研究员  顾靖华

▲顾靖华(右)记录试验数据

       1996年7月,我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,放弃了国企优厚的薪酬待遇,没有选择翱翔蓝天,而是选择参军入伍来到海军医学研究所工作,成了光荣的人民海军的一员,也圆了我很久以来的军人梦想。

       梦想中的海军生涯是浪漫的:蓝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,迷人的海岛风情温暖的沙滩,在军港之夜的歌声中开启每一天。然而在报到第一天的入所教育中,了解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潜艇事故,有的甚至艇毁人亡,严峻的现实让我感受到了使命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。

       海军转型驶向深蓝,潜艇犹如探海蛟龙。入伍25年来,我树立了一个目标和理想,那就是研制最安全可靠的脱险装备,在危难时刻拯救潜艇官兵生命,为探海蛟龙打造“生命铠甲”。

▲顾靖华(右)

       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”真正投身到这个特殊的领域,我才发现潜水装备的研发,涉及潜水医学、流体力学、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,远比想象得更复杂、更枯燥、更艰辛。每天关在全封闭的实验舱里,面对着“铜墙铁壁”般的一排排气压阀、一个个仪表盘,一盯就是几个小时,有时紧张到饭也不敢去吃、水也没空喝,生怕漏掉了关键数值。每次在国内军内技术集训、到部队进行装备试验,几乎都是男同志。有一次,我们承担了移动式“救生钟”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装任务,进行海上试验时,为了消除参试官兵的顾虑,我第一个进入钢铁铸成的“钟”内测试,其间,我和9名男战士在38℃高温高湿条件下,挤在钟内4立方米的空间里,从当晚10点至次日凌晨6点,汗流浃背,未进滴水,同时还在观测仪表,采集数据,最终圆满完成任务。在潜艇部队搞技术测试,风疾浪大的海面仿佛随时能把我卷走,看着我扛着沉重的自救装具,有人忍不住劝我:“这个工作不适合女性,你快申请转岗吧!”我笑笑说:“其实你们不懂。”他们不懂的是,对于我来说,这不是一份普通工作,而是一份责任、一份使命,也是我个人的理想。

       跨入新时代,中国海军战略由近岸防御转向远海防卫,潜艇活动海域不断扩大、潜水深度不断加大,各种风险也随之增加。对照战斗力标准,对照潜艇官兵需求,我不断审视这几年研发的系列装备:2-8Ⅱ型快速上浮脱险服只适用于装备调压筒的潜艇,部分潜艇由于空间有限而无法配备。如何研发出一套同时具有快速上浮脱险和减压脱险功能、又节约艇内空间的新脱险装具?成为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       对于这一难题,手头没有原始数据支撑,国外没有现成经验可鉴。千难万险,唯有实干。2012年底,团队开始艰辛的探索,集智研发一套为海军新质战斗力保障的潜艇单人脱险装具。我们一遍遍对比资料、矫正设想、完善方案、试制加工,从60米到200米,从假人试验到载人试验,从着装试验到实艇试验……每一个细节、步骤,都浸透着汗水和心血。在一次装具的定型测试中,发生了一个小故障,工业部门认为这只是小概率事件,但作为项目总师的我,坚决要求产品退场、故障归零。

       “科研攻关上不拼命,拿什么来保障官兵的生命!”就这样,我们又将试验推到重来、数据重新计算,先后进行了600多人次的实艇实作试验和工效学评价试验,确保万无一失,最终成功定型制作。 

       磨砺数载,一朝亮剑。2020年12月,我们研发的新型装具系统通过海上作战试验,标志着我海军潜艇脱险装具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2021年初,依托这套新型脱险装具系统,在研究室方以群主任的带领下,我们先后完成实验室水下120米、150米、185米载人试验。3月31日,我们把最新数据定格在水下194.6米、一举刷新快速上浮脱险的世界纪录。

       梦想没有止境,科研没有终点,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,需要我们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,接续奋斗,再攀高峰!

2.jpg ( 93.03k )
上一篇: 《 【“疫”线传真】像打仗一样冲锋陷阵——医疗保障中心官兵员工在战“疫”一线显担当 》
下一篇: 《 【5.12国际护士节】致中心全体护理工作者的一封慰问信 》
官方微信
智能客服
在线咨询